(资料图)
今日学习“黄帝内经·素问·刺志论篇”【原文】:
黄帝问曰:愿闻虚实之要。
歧伯对曰:气实形实,气虚形虚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谷盛气盛,谷虚气虚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脉实血实,脉虚血虚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
(注①:人若气盛,其形体就健壮结实;若气虚,其形体就瘦弱,此为人正常的生理状态;若与之相悖的,就是病态。 人若纳谷多,气就旺盛;若纳谷少,气就虚乏,此为常理常态,反之则是病态。 人的脉搏若大而有力,其血液定充实;脉搏若小而纤弱,其血液定缺乏,此为常理,反之是病态。) 帝曰:如何而反? 歧伯曰:气虚身热,此谓反也。 谷入多而气少,此谓反也。 谷不入而气多,此谓反也。 脉盛血少,此谓反也。 脉少血多,此谓反也。 (注②:反常现象的病态有:气充盛却感觉身体发寒;气虚弱却感觉身体发热;吃东西多却气不足,吃东西少却气充盛;脉搏盛却血少,脉搏虚却血多。) 气盛身寒,得之伤寒;气虚身热,得之伤暑。谷入多而气少者,得之有所脱血,湿居下也;谷入少而气多者,邪在胃及肺也。脉小血多者,饮中热也;脉大血少者,脉有风气,水浆不入,此之谓也。 夫实者,气入也;虚者,气出也。气实者,热也;气虚者,寒也。 入实者,左手开针空也;入虚者,左手闭针空也。 (注③:气充盛却身体发寒者,是由于其伤于寒邪之故;气不足却身体发热,是由于其伤于暑热之故。 若东西吃得多却气不足,是由于其失血或湿邪结聚于下部之故;若东西吃得少却气旺盛,是由于邪气居于其胃和肺之故。 若脉搏虚而血多,是由于其饮酒多而中焦有热之故;若脉搏盛而血少,是由于其脉中感受风寒且汤水不进之故。 这些都是人体虚实反常的原因。 通常,实证是因为邪气旺盛侵入人体之故;虚证是因为人体正气耗散于外之故。气实之人多有热,气虚之人多发寒。 以针刺之法医治实证时,拔针后,医者要用左手拨开针孔,使病者体内邪气外出;而以针刺之法医治虚证时,拔针后,医者要立刻用左手按闭针孔,使病者体内的正气不会外泄。)